10月29日,在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“决胜‘十四五’ 奋进新征程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,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发布了“十四五”以来安徽省科技创新“成绩单”。
五年来,安徽坚持下好创新“先手棋”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、标志性成果,科技创新格局实现重大转变,原始创新从“跟跑”转向“并跑领跑”,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,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,在科技强国建设中作出了安徽贡献。
原始创新从“跟跑”转向“并跑领跑”
五年来,安徽服务“国之大者”、建设“国之重器”,充分发挥在皖“国家队”的集聚效应、辐射效应、联动效应,三大科创高地世界领跑,“制高点”上不断涌现安徽原创成果。
“天元”量子模拟器在全球率先取得重大进展;自主研制“祖冲之三号”“九章三号”量子计算原型机;“东方超环”创造“亿度千秒”新的世界纪录;加快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(BEST);聚变能商业化进程走在国际前列;深空探测实验室在皖成立;自研“天都”试验星实现我国首次绕月编队飞行……“皖字号”科技成果正聚沙成塔,向着科技高峰不断攀登、攻坚。
成果密集涌现的底气,源于研发投入的持续跃升。
安徽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20年的883.2亿元增至2024年的1396.2亿元,由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9位,年均增速达到12.1%,高于全国平均增速。
再从投入强度看,安徽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2.28%提高到2024年的2.76%,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.12个百分点,提高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.07个百分点,由全国第10位上升到第7位。
成果密集涌现的动力,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拔节起势。
安徽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,扎实推进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建设,打造全国量子领域“总平台”“总链长”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,已有、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,集聚度全国领先。
“主力军”队伍持续壮大
五年来,安徽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健全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—高新技术企业—科创板上市企业—科技领军企业”梯次培育机制,推动形成“大企业顶天立地、小企业铺天盖地”的局面。
数据印证实力跃迁:2024年,安徽高新技术企业达2.3万家,是2020年的2.7倍;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.5万家,是2020年的4.9倍。首次出现估值超1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独角兽企业。2024年,安徽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、独角兽企业18家,均居全国第6位。
“2024年,企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大关,对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的贡献率到80%以上。”省委科技办主任、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介绍,全省80.4%的省科技攻坚项目、87.5%的项目资金、超80%的研发经费、超90%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都是由企业牵头。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,催生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。
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“十四五”以来,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5.7%提高到51.5%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76.6%。
科技成果加速“落地生金”
五年来,安徽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大胆探索,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“不愿转、不敢转、不会转”的难题,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,让更多科技成果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生产线”。
聚焦“不敢转”难题,安徽在106家省属本科高校、重点医疗机构、新型研发机构全面推广“赋权+转让+约定收益”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模式,全省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857项,成果估值约8.12亿元,成立或入股企业126家。
聚焦“不能转”难题,启动建设顶尖孵化器,带动全省孵化器服务能力提升,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242家,国家级67家、居全国第8位。
聚焦“不便转”难题,举办3届中国(安徽)科交会,累计签约金额2296.8亿元。全省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跨越4个千亿台阶,2024年达4312.5亿元。
安徽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科技保险体系。着力打造基金丛林,组建规模150亿元的天使基金群,设立子基金47只,落地全国首只国家级S基金,完善“募投管退”服务体系。